听新闻
放大镜
【代表委员风采】周善红:授人以渔
2020-11-19 10:18:00  来源:检察日报

  

  周善红(左)在陕西省富平县和晾晒花椒的农民交谈。

  

  周善红(右)和村民交流种植技术。

  “扶贫,应当授人以渔。”身兼年销售额百亿元企业负责人和扶贫事业热心者的双重头衔,周善红实在太忙了,几乎很难抽出一段完整时间接受采访。好在他说话向来言简意赅,这些个精彩的短句和他身边人讲述的故事串在一起,让这篇采访丰满起来。

  勤奋改写贫困命运

  20世纪60年代,周善红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丁沟镇一个多子女的农民家庭,父母辛苦劳作、省吃俭用,日子依然贫穷困顿。难以磨灭的儿时印记让他暗立誓言,一定要改变命运。

  1986年,高中毕业的周善红,因家境无法支撑其继续求学,毅然随同乡去山东潍坊当了一名钣金学徒工。由于他肯吃苦,脑子灵活,很快就在一班年轻人中脱颖而出。1989年,适逢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造大规模兴起,他在潍坊拉起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当起小厂长。靠着过硬技术和诚信经营,1990年,他的团队已发展至近500人,八成工人都是他从丁沟镇带出来的老乡,在当地打响了“江都钣金”的名头,潍坊拖拉机厂、潍柴、巨力等不少知名厂家都把焊装、涂装业务交给他来做。1992年,他的工厂年产值已突破千万元。之后,北汽福田、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南宁拖拉机厂、五菱汽车等国内著名汽车企业都成为其合作伙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6年,周善红成功收购潍坊一家做汽车轮毂的台湾企业,自此,他完成从汽车劳务输出向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关键性升级。

  2000年,扬州市出台政策,吸引在外兴业的乡贤“凤还巢”。心系故土的周善红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投资亿元组建江苏万顺集团,主营空调及汽车配件生产。经过数年苦心经营,万顺逐渐发展为一家跨地区经营,业务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石化制造装备工程、新能源轻量化新材料等行业,在北京、南京、河北等地拥有十余家下属公司的大型企业。

  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众人支持和社会关爱让我拥有了今天的成功,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饮水思源的周善红不断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为家乡修路建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之后的规划中,他将扶持就业作为新的帮困举措。在万顺集团内维持“薄利”汽车技术劳务板块,以吸纳农村劳动力。集团11758名员工中,60%以上是来自周边农村的农民工。工人们发自内心地努力工作,年均收入可达到7万元。

  2013年,周善红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站在新的平台上,他的视野更宽,思考更深。

  2014年3月,他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从年过六旬依然奔走在扶贫一线的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口中,得知革命老区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村地处群山深处,交通闭塞,全村贫困户31户133人,村集体负债8万多元。他的心一阵刺痛,会议结束不久就跋山涉水赶往下党村考察。他发现,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叶生长,但受交通、销路等因素制约,村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不高。

  周善红以企业家的眼光分析后认为,下党村要实现脱贫,必须放大茶叶种植优势,实现产业造血。随后,万顺集团投入上百万元建设成片茶园,使茶园面积扩至5000多亩,同时联系企业爱心认租,产出的茶“定制”给企业,并以“互联网+物联网+传统产业”的模式打造“下乡的味道”茶园品牌。为延长茶叶储存时间、提升产品附加值,他又研究将茶叶制成白茶饼,全面推向市场。

  在他的助推下,2017年底,下党村最后一批贫困户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1783元,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12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下党村的变化让周善红非常欣慰,他决定将扶贫作为终生事业。他在万顺集团成立扶贫办,1名副总专任扶贫办主任,自己则是5名扶贫专员之一。他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推出“精准扶贫+思路扶贫”的系统化扶贫新模式,即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案,并跟踪督促落实。

  2016年12月,经全国总工会牵线,万顺集团与陕西省富平县签订对口扶贫协议。经过考察以及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商讨,周善红在该县老庙、到贤、曹村三个特困乡镇下了“三步棋”:一是以“合作社+农户”形式,在老庙推行花椒规模种植,并投资400多万元兴建花椒烘干厂和炼油厂,对花椒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仅两年时间,该镇花椒亩均效益增加一倍,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508人全部脱贫;二是首期投资350万元综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每年为当地带来200万元收入;三是成立劳务输出公司,每年组织当地2000名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万顺集团培训、就业,按每人每年纯收入3.5万元计算,即为当地农民增收7000余万元。

  “不能让一个地方在小康之路上掉队。”本着这一想法,加上几十年积累的专家、培训、销售等资源渠道,万顺集团的扶贫足迹已遍布陕西、福建、江西等八省,在全国13个基地采用“1个月技术培训+ 11个月跟踪指导”模式,定向培训贫困地区青年4000余名,使之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技术骨干。生产的农副产品,前期由万顺包销,直到打响品牌为止。

  寻找脱贫致富新引擎

  2018年,周善红连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面对中央提出的2020年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他深入调研后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合力”是这一“战役”最终胜利的强大引擎。

  首先是要筑巢引凤,为高层次人才扎根乡村提供更多扶持。围绕乡村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管理、创新创业等环节,建立完善配套措施,从而培养一支懂农村、爱农村的人才队伍。

  其次是要凝聚扶贫攻坚的合力,引导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其中。在贫困地区引进企业经营模式,激活当地资源,培养贫困群众从市场获取财富的能力,并在当地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力度地吸纳和带动就业。

  周善红的企业在扬州,他经常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扬州市检察机关的活动。对于扬州检察机关在扶贫攻坚中的积极作为,他赞许有加。

  他说,扬州市检察院通过阳光扶贫、为民服务、慰问帮扶、文明共建等活动,近5年共帮扶困难群众150余人次、经济薄弱村镇90余次,提供资金90余万元,成果了不起!“在经济扶贫的同时,扬州检察机关还积极开展智力扶贫。江都区检察院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检察院传授非法集资案件的办理经验,广陵区检察院将自主研发的案件信息智能推送软件无偿支援给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检察院使用,高邮市检察院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送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检察院,全市12名干警先后赴边远地区检察院挂职工作。”周善红对扬州检察机关的扶贫工作如数家珍。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脱贫攻坚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周善红真诚而坚定地说。

  最特写

  周善红,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全国贫困村结对帮扶行动工作组副组长,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

  编辑:王飞